Ê¥¾­½ð¾ä

ÊÀÈËÄÄÀҮºÍ»ªÒÑָʾÄãºÎΪÉÆ¡£ËûÏòÄãËùÒªµÄÊÇÉõôÄØ£¿Ö»ÒªÄãÐй«Ò壬ºÃÁ¯Ãõ£¬´æÇ«±°µÄÐÄ£¬ÓëÄãµÄÉñͬÐС£
ÃÖåÈÊé6:8



 
關於我們
±±ÃÀÌØ»á/½²×ù
´úµ»ÊÂÏî
ÓîÖæ¹â±±ÃÀµç×Ó±¨
¶©閲ÓîÖæ¹âÔÓÖ¾
¼ÓÈëÓîÖæ¹âÔÞÖúÈË
¹Ø»³¸¨µ¼
ÎÄÕ¾«Ñ¡
¹âÆ×µç×Ó±¨
½Ì»á»ú¹¹×¨À¸¾«Ñ¡
¶Á¾­ÈÕÒý
ÍøÉÏ·îÏ×ÓëÖ§³Ö
¹ÊÕÏÉê¸æ
Íøվά»¤



ÀöÿÿÿÿóWÓÊÿÿÿÿ
º£ÍâУ԰
  
   

Bookmark and Share   
 
»ù¶½Í½¾ý×Ó

·¶Ñ§µÂ
11/27/2006


君子,中國人的理想人格
 

  我信主不久後曾經有一個禱告﹕“主啊,求你借著福音,使中華文化新生,讓這片人類文明的沃土,產生出像奧古斯丁、聖托馬斯一般偉大的基督教思想家,像馬丁路德、加爾文一般偉大的基督教改革家,並產生出千千萬萬的‘基督徒君子’,帶領中華兒女早日歸主。阿們。”[1]這至今仍然是我的心願、我的祈禱。

  “基督徒君子”一語,是謝扶雅提出來的。[2] 而當我把“基督徒”與“君子”合爲一個詞使用時,是要表達﹕華人基督徒“在基督裏”成爲新人了;但這一新人並沒有背棄中華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反倒不僅承繼這樣的追求,並且在過程中成全了它,又超越了它。

  “君子”,是中華文化關於理想人格的集中概括。

  在中華文化中,成爲一個人,就是要成爲一個“君子”。雖然古今都提到“聖人”的理想,甚至有滿街都是聖人、或者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說法,但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成爲聖人。孔子評論舜說﹕聖人除了自身的德性而外,還要作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就此而論,連堯舜還不夠格呢。

  但人人都可以成爲“君子”。

  據餘英時考證,君子這個詞最早且最正式的定義,出現在東漢的《白虎通義》一書,書中說﹕“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君子爲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故〈孝經〉曰﹕“君子之教以孝也,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何以知通稱也?以天子至於民。”[3]《禮記.哀公問》亦云﹕“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孫希旦集解對此的解釋是﹕“君子者,道德成就之名”。

  但餘英時認爲,“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君子最初是專指社會上居高位的人,後來才逐漸轉化爲道德名稱的;最初是少數王侯貴族的專號,後來才慢慢變成上下人等都可通用的通稱的。”他還指出,君子從身份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質的內涵,是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大概在孔子以前早已開始,但卻在孔子完成。雖然在孔子的思想中,有時還不免將“德”與“位”兼用,但他思想的整個方向是把君子從古代專指“位”的舊義中解放出來,而強調其“德”的新義。[4]

  套用馮友蘭的說法,“君子”可以說是孔子對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它概括地表達了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5]

  孔子的形象,就是一個“君子”的形象。但縱觀孔子一生,他不僅從來沒有以聖人自居,就連“君子”,他也認爲自己不夠格,他有兩段話集中表達了他的自謙﹕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斯可矣”。“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述而)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

  仁、智、勇這三者,可以說是“君子”的基本品質,而其核心就是“仁”。“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實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因此,一個“君子”,其實也就是一個“仁人”,或者“仁者”。孔子對於仁的界定,依據張岱年的看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更簡單地說法,就是仁者愛人。[6]
 

1. 範學德﹕《我爲什麼不願成爲基督徒》,校園 ,1996,第84頁。

  2. 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基督教文藝,1986,第70頁。

  3.餘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1989,第161—163頁。

  4. 同上。

  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人民,1982,第145152—156頁。

  6.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1996,第283頁。 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中華書局,1961,第55頁。

Ïà¹ØѶϢ
×öºÃ¸öÈËÍËÐݼƻ® °²¶ÈÍíÄê
Ñî¼ì²ì¹Ù: ¹ßÐÔ±©Á¦ÐÔÇÖ·¸Õß
ÍíϼÈ绨,±»¹ÒÔÚÊ÷ÉÒ
½Ì»á·¢Õ¹´óÇ÷ÊÆ (10) -- ½¡Éí¸£Òôʹ¤
¡¶2006Äê11ÔÂ25ÈÕ ¨C 12ÔÂ2ÈÕÍøÉϳç°Ý¡·
Ïà¹ØѶϢ

³ÉΪһ¾íÊéµÄר¼Ò 
 

½â¶³ 
¾ÍÏñ´ó²¿·ÖµĄ̈ÍåÈËÒ»Ñù£¬ÎÒ²»ÊdzöÉúÔÚ»ù¶½½ÌµÄ¼ÒÍ¥¡£

¡¶Ä©ÈÕ×ꡰʵ¡±¼Ç£¨ÉÏ£©£ºµ«ÒÔÀíÊéºÍ啓ʾ¼̽½â¡· 
 

Ê¥¾­ÖеÄÊý×ÖºÍÊý¸ù 
 

»ù¶½Í½µÄ³É³¤ 
»ù¶½Í½ÖØÉúµÃ¾Èºó£¬ÒªÈçºÎ³É³¤¡¢³ÉµÂ¡¢³ÉÊ¥£¿£¨»ªÈË£©½Ì»á³£·¸Á½¸ö´íÎó¡£Ò»ÊÇÂÉ·¨Ö÷Ò壬һÊÇÎÞΪÖ÷Ò壨Quietism£©¡£

ÐÅÓë²»ÐÅ¿ÉÒÔ½á»éÂð? 
 

×îºóʤËã (ʫƪ 52) ×÷ÕߣºÒ¶¸£³É 
 

ÒåÈ˵Ä·Óú×ßÓúÃ÷ 
 

ÅàÑø½¡¿µµÄÐÄÀí 
 

ÓûÏÈÃñ£¬±ØÒÔÉíºóÖ®--¡¶ÀÏ×Ó£¨µÀµÂ¾­£©¡·Ó롶ʥ¾­¡·Âþ̸ 
 

Éϵ۲»Ï²»¶ÎÒÃðÍö (6) -- Ë­ÄÜÕü¾ÈÎÒÄØ£¿ 
 

ÐéÐÄÊǸ£ 
 

ʲôÊǽ¾°Á£¿ 
 

ƶÇîµÄÈË 
 

Óи£µÄÆðµã 
 

±¾Ä¿Â¼ÖÐ×î¶àÔÄÀÀµÄÎÄÕÂ

Óи£µÄÆðµã 


Ê®×Ö¾ü¶«Õ÷µÄÀúÊ·Ó°Ïì 


ѳµÀÕßµÄÐÄÉù©¤©¤¶Á¡¶»ù¶½½ÌÔçÆÚÎÄÏ×Ñ¡¼¯¡·(3) 


Ò»¸öÁéÐԵĸÅÄî 


传¸£ÒôÎå½ä(4/5) 


      Powered by Web4Jesus (W4J)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