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貧窮 -當新教宗遇到窮人方濟
10/16/2013




選擇貧窮 - 當新教宗方濟遇見了窮人方濟

【前言】

在許多人關注發財、成名、奪權、卡位的社會裡,突兀的討論起「貧窮」的話題,看似既出格也不搭調,更何況還「選擇貧窮」?為什麼要反向而驰?貧窮有什麼好追逐的?…正因為社會充滿了紛擾爭奪,正因為人們心裡有太多物慾邪情,導致眾人陷入折磨苦痛中,造成個人與社會的疾病 。若想要脫離苦愁,想要改善社會,就得清空心裡龐雜的垃圾與污穢,「貧窮」正是最佳解法…我們且從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物隔空而遇說起…

【主題】

羅馬天主教會今年 (2013) 三月召開樞機主教會議選舉新教宗,新選出來的教宗該定什麼名字?歷史上已有過 265任教宗,有些定名重複使用多次,例如若望曾有過廿三世(Blessed John XXIII);本篤有過十六世(卸任教宗是 Benedict XVI)。但這位新教宗會用何名?

這個問題會引起注意不是沒原因的,其一:這位新教宗是第一位來自南美洲的教宗,他原是阿根廷樞機主教,這是兩千年來第二次有教宗選自歐洲以外地區(第一次在西元八世紀)。其二:他是耶穌會會士(Jesuit),曾領導阿根廷的耶穌會;但這有何奇怪?依據傳統,在加入耶穌會時,每個會士都曾宣誓「不尋求教會裡的領導地位」,自1540年依格那爵 (Ignatius of Loyola) 創建耶穌會以來,從沒有一個會士擔任教宗或教廷高級領導,然則,幾個世紀以來,耶穌會修士卻影響甚大,他們一直是羅馬教會的宣教先鋒,積極的在所到之地關懷弱勢、設立修院、創建大學,明朝來華宣教、傳遞西學的利馬竇就是耶穌會士。正因為前述這兩原因,才引起人對新教宗的好奇。

新教宗的定名往往反映岀他對這一任命的抱負,也表達他追隨前面聖徒的心意,新教宗果然出人意表的選了一歷年沒用過的名字。他當選後曾說:在選舉進行中,坐在他旁邊的巴西主教對他說「別忘了窮人」。新教宗說,這正是他渴望從新界定羅馬教會的起點,這一提醒很自然的使他想到十三世紀亞西西的窮人--方濟,想到這位聖徒如何效法基督擁抱貧窮,並盡一生之力試圖建立「貧窮教會」(a poor church)。這個剛選出的新教宗當下決定以「教宗方濟」定名 (Pope Francis),他深切期望羅馬教會是個「貧窮教會」,更是「為窮人而設的教會」(a church that is poor and is for the poor)。

會帶來什麼改變?

有很多跡象顯示,新教宗方濟可能與前任教宗作法不同,會帶給羅馬教會一定的改變與新氣息,「突顯貧窮、關懷窮人」正是一個好的開始。在他當選教宗後,依照傳統,應當加冕,頭戴鑲有寶石的教宗金冠,但他拒絕戴上,只說「歡慶已經結束了」。曾經因在南美推動「解放神學」、批評教廷做法、支持反抗獨裁運動,被前任教宗「革職」的方濟修會神父 Leonardo Boff (巴西籍)對新教宗也持正面期許,因為 62%的天主教信徒是在南美,他認為新教宗方濟很有潛力可以給羅馬教廷帶來生氣,能將第三世界的信仰見證、經驗、與傳統帶進深受歐洲文化影響的羅馬教會。

新教宗在阿根廷服事期間,就是個生活簡樸、貼近民眾的牧者,他不住主教公署,卻在市區租間公寓住,自己料理飯食,每天趕公車、地鐵上班。他不只一次的說:我的人民都很窮,而我也是他們中間的一份子。他常鼓勵教會的神父修士們,要有憐憫的心腸,打開房門關懷每個人。他非常擔心教會在靈命上的世俗化,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他期許人們從新發現聖經中的十誡與耶穌基督教導的八福寶訓。

秉持著耶穌會士的基本精神與傳統,新教宗關心社會上的邊緣人(marginalized people),包括老年弱勢者,他曾說「踐踏人的尊嚴是一極嚴重的罪」,他很關切現今大批失業的年輕人,最近 (7月底),他前往巴西參加青年大會,就呼籲政府要關注貧富不均與青年就業問題。

新教宗會將羅馬教會帶向那裡?他能否改變教會本質?他如何能落實社會公義理念,使教會與受苦的人站在一起?他要怎麼使這個有兩千年傳統的教會走出富裕、進入貧窮,成為真正的「貧窮教會」?他肯定會受到許多挑戰,比如同性戀問題、神職人員結婚問題等,他該怎麼面對?這都可能帶給教會極大衝擊,亞西西的窮人方濟會怎麼看?捨棄榮華降世為人的基督會怎麼看?



誰是窮人方濟?

話說,十三世紀初的某一天,一所傾頹的小教堂裡,來了一個徬徨的青年,跪在聖壇前祈禱,突然間,他似乎聽到十架上的耶穌對他說:「修復我的教會。」在驚訝與興奮之下,亞西西的方濟捨棄了一切身外之物(他原本是個富商玩絝子弟),緊緊的擁抱著貧窮,一腔熱血的開始他「修復教會」的旅程,起初募磚募款整建幾座教堂,後來是以貧窮、和平、關愛眾生的行動來改造教會,也進而影響混濁貪婪的社會。這條修復教會的路崎嶇難行,往後十八年間,這個窮人方濟雖吸引了一批人跟隨他,但是各地的主教、君王、地主、騎士、甚至教宗都還陷在世俗的權位、財富、地土的爭奪中,就像今世之人一樣,最後連追隨他的「小托缽兄弟會」的成員,也有不少人捨棄他的「貧窮」信念,開始追求榮華虛名與舒適的生活。

要實踐「貧窮」的信念真是挑戰重重,幾乎是個「不可能任務」。有一個關於窮人方濟的故事,就說明這個任務有多難。方濟在世的最後一年,身體健康很差,曾外出尋求治療但並不成功。在求醫返鄉的路上,他們遇見一位窮人在路邊乞討。方濟自己一貧如洗,就將身上僅有的僧袍脫下,要將這袍子「還給」這位仁兄,因為這原是他的,自己借用已久,理當歸還。他的同伴極其為難,因為他自己什麼都沒了,就勸他為自己想想。但他堅持將袍子給了這行乞者,並宣稱若是有人需要它,就該給予,否則自己就是個賊。

在這則故事裡,方濟對「擁有」、「給」、「借」、「賊」的看法,實在令人大大不安。我們可以捐錢給慈善機構、照顧無家可歸者,捐出舊衣物,過個簡樸生活…;但要脫下身上唯一的衣衫去救助他人,這那有可能?

方濟的「貧窮」生活中,「給」與「賊」的神思,最令人不知所措,因為有幾個人能作得到?更難的是:要把這個「貧窮」信念推進教會裡,使教會成為貧窮,這在後現代的廿一世紀裡,真是不可思議,因為不只世人在追求財富,教會也在積累資財(國家亦然)。許多教會都有房地產、有存款、有富裕的會友,甚至有教會還作股票投資。要成為貧窮的教會,會友與屬靈的領導們能捨得了身外之物?

教會往往還有豐富的社會資源、人脈關係等,這些關係可以有助於事工推展,但也極可能成為信仰見證的絆腳石。當真理被扭曲濫用時,當政治勢力介入信仰時,當社會有不公義現象時,應該為窮人、為被逼迫者、為受冤屈者、為弱勢族群發岀不平之鳴時,教會敢在威逼下,站在這些關係的反對面?敢冒生命危險去伸張公義?成為「貧窮教會」與「為窮人而設的教會」是知易行難,卻是生命的抉擇。

可能有「貧窮教會」麼?

在方濟尋道之初,有一天他在曠野的岩洞裡忽然頓悟了,宣稱要與一位聖潔的「貧窮女士」結婚了。在他的婚約裡,什麼都沒有,他捨去身外之物,一窮二白,在人看來真是可憐,可卻擁有天賜萬物與平安,這豈不是天父奧秘的恩賞?教會領導們不是經常教導信徒要「完全的信靠」、「全心的奉獻」?但又有幾個領導能像亞西西的窮人方濟一樣成為表率,踏實的沿著基督「神貧」的腳蹤行?

要想成為「為窮人而設的教會」,教會必須先是「貧窮教會」,願意給,願意凡事倚賴天父,不靠勢力財力,不作貪婪、破壞、壓榨者的同路人,才能給紛擾不安的社會指出一條正路,才能成為社會的明燈。

歷史上也曾有好多位教宗遇見過窮人方濟,有的試煉他、有的譏笑他、有的勸他改變初衷、有的無動於衷。2013年,當新教宗方濟遇見了亞西西的窮人方濟(註),上天會作岀什麼奇妙的事呢?

(摘錄自「曠野」185期,2013年9-10月份)
註:十三世紀的窮人方濟在1980年代被羅馬教宗尊稱為「生態守護聖徒」,肇因於在他擁抱「貧窮」時,他也接納了天父所造的萬物,視它們為兄弟姊妹,他對飛鳥、野狼、兔子、蟋蟀、老鼠 ...甚至連無生物:水、火、大地、日月、星辰 ... 都如同手足親人。(參看「法蘭西斯的心靈世界」,雅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