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與右的相遇--兩岸環境前瞻
5/7/2014


2014年三月,兩度進出台灣,事多巧合,月中與反核遊行擦身而過,月末與反服貿太陽花學運夾路相逢。此行其實是造訪左岸幾所學校的學生,繼續往年的交流活動,誰知竟在右岸有了另類的際遇。兩岸對照,左與右的學生在社會關懷及行動參與上,明顯的有著差異。

雖然環保不是此次出訪的主要關注,但在左右岸所到之處、言談之間、訪晤行程中、或是借住的小區裡,環境問題在在發生於眼前,讓人無可逃避。

環境的紊亂

由於明顯的發展失衡與貧富不均,鄉村人民為了討生活,大批的往城裡跑,導致城區人滿為患,攤販遊民群聚,髒亂吵雜,交通失序,房價飈漲;在我們所到的學生城裡,來自各地的學生不下卅萬,隨之而來的是各色生意人、小販、民工、求助者等,少說也有十來萬,可想而知,各校邊緣環境會怎麼樣?

城裡車多人多,除了空氣污染與霧霾惱人傷人外,還得處處開新路、造新橋、建地鐵、修三環四環道、蓋高鐵動車線,開山掘地、攔河架柱,不只破壞生態,更製造大量廢棄物、廢水與飛塵;雖然滿街貼口號:「講文明、樹新風、建設生態城市」,整體環境卻陷入更大的紊亂中。

奔波之餘,接待的兄弟,抽空帶我們訪晤幾處有百年歷史的小區,是上世紀初外國領館所在處,還有早期宣教士所建的幾所教堂與學堂,可惜,多半沒受到重視,不是改建了充當別用,就是廢置無人管理,或是面臨拆遷,即將讓位給高樓大廈或寬敞大街,好打造「文明社會」的憧憬。

一日午後,我們去一著名山嶺,走訪七〇年代(文革時期)一位殉道者的故居與教堂,曾是培訓中心的房舍已整修過,但沒任何說明,更無人使用,只在路標上有一早年宣教士的名字,據說是領導數年前為了拉攏與美帝的關係才飭資修砌。憑弔後,我們走了一圈山間步道,只見度假避暑別墅一座座的在各山頭上蓋將起來,樹林遭砍伐,山脊被削平,道路拓更寬,磚石碎塊卻堆成山,原來的生態美景慘遭摧殘。

由於城市人口劇增,加上熱錢湧流,各區各縣不斷的向四方、向山崗水岸擴充,棟棟高樓如雨後春筍四處竄起,農地廢耕換水泥,田野讓道成高速,難道生態文明是口號?雖然樓宇充斥,可剛畢業或剛成家的學生,竟不敢奢望十年內能貸款承購一戶。


成長的代價

到底什麼是文明社會?怎樣的城市才符合生態原則?左岸看起來不像那回事,至少在我們腳底所踏的幾個指標大城都不像;那右岸呢?南投清境、苗栗南庄、墾丁悠活、花蓮…有那一城鄉可誇口?即使核電「廢」了,人們不是還奢望著方便享受的文明生活?不是仍盼著經濟成長、股市上揚、薪資提昇、房價低廉?這怎能怪那些財主與貪官們要跳進來搞開發、搞創新、搞投資?

只是,社會廣大群眾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有那一種形式的開發、創新、成長不需支付社會與生態成本?不管人們怎麼貼綠色標籤,綠建築、綠道路、綠產品、生態城市...這都需要資源能源來完成;最近(四月份),又有報導指稱,光鮮亮麗的手機中使用的一種毒性金屬(tantalum 鉭),它的出產方式既不人道,更破壞生態(主要來自非洲),完全不顧環境衝擊,而使用後又不回收,造成二手傷害,許多手機大廠明知卻不思解決之道,這算是文明社會?

廣大群眾只管把玩、炫酷、傳簡訊,高層領導只管GDP成長、只管鞏固權位,誰管環境公義?難怪大氣中CO2愈來愈多(自 2014 年以來已飆升到 400 ppm),溫室效應愈來愈強(超級颱風與颶風、酷熱與嚴寒頻頻出現),霧霾浮懸微粒超高(在幾個大城區,其PM2.5竟然高過400∼500 ppm,國際標準則是超過40∼60 ppm即屬高危險值,人不能到戶外活動),土地汚染與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根據華爾街日報四月中的披露,左岸農地已有超過 1/5 遭重金屬嚴重污染,糧食安全情況告急)。

文明的出路?

為了紀念地球日,紐約時報四月中有一專訪,介紹一位英國作者對環保的看法,論及文明的末路,他寫了幾本與環境及文明發展有關的書。2006年他發表了 "Real England" 〈發現英國?〉一書,引起全國廣泛的注意與討論,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當時反對黨領導,現在的首相 Cameron 與英國大主教,就大爲贊賞,曾多次在演講時引用。作者是獨立撰稿人,2003 年由南美到亞洲走訪多國,見證各個文化的現況,意識到 globalization 對各地文明的衝擊。回國後決定深入祖國各鄉里,仔細看看真正的英國。

幾年後,正當人們為他的書喝采時,他的情絮卻跌入低谷,他看見 "the human machine"、"the big thing"、"the leisure",正襲捲整個英國,大企業、大商廠、大超市、大建築區、大政策、大眾享樂...正把傳統英國文明給夷平了 (flattening the country)。他看到不同角落裡的小民們在奮戰,在維護他們曾擁有的英國,可他們正全線潰敗,洪水猛獸襲來,完全阻擋不住,而大城裡的人,竟沒意識到這慘狀,並不介意自己的文化認同正一去不回。

也許這個作者對文明的觀察有些灰暗,但生態環境真有希望嘛?還來得及挽救嗎?綠色地球枯黃了還會自動變回來?不論代價如何,能享受物質豐裕就是文明?英國失落了,左岸右岸又如何?對照著前述開發與污染現況來看,不管是社會主義還是三民主義,其實都在 capitalism 的淫威下折腰、都在洪流中沈浮。

早些時候,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後現代文明,讓人發現地球果真是平的。成為二度空間的人,失去了高度,要承受極大壓力,活的既不快樂,也不安心,前瞻盡是霧霾,後顧滿是塵沙,大家都在瞎萌。迷茫中,我們豈不該想想,要怎麼告訴子孫,自己是如何被輾平的?重壓之下,自己可曾努力承擔與支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