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老是不聽話

簡春安


為什麼孩子老是不聽話
文/簡春安教授(前東海大學社工系所教授)

什麼父母心中對孩子的愛,在孩子耳中竟變成管教與責罵的訊息。顯而易見的,在這種溝通的過程當中,一定有某些障礙存在。換句話說,父母與兒女們的溝通,若違反了一些原則,則兩者之間的溝通訊息就會被扭曲而導致原意盡失,甚至使雙方產生誤會。下面我們歸納一些親子溝通的原則,供各位讀者參考:

原則一給小孩面子,不要當眾指責他。

不要以為小孩不懂事,不知道什麼叫做面子。事實上,所有的小孩跟成人一樣,都希望別人尊重他。而也只有在受尊重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才知道如何尊重人,才能對自己有信心。

原則二讓小孩有表達申訴的機會,不要一味的要求他安靜。

當孩子犯錯時,在處罰之前,還是要讓小孩子有機會申訴自己的理由與意見。此時就算是他的理由太離譜,我們也不用太生氣,小孩子有申訴的權利,但是大人仍然擁有裁判的權利。

原則三讓小孩有選擇的機會與訓練,不要老是由大人幫他決定。

我們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吃虧,怕孩子還不會判斷。所以我們幫他選擇幫他決定,這是一般父母的看法,也正因為這樣,每當父母親善意的為子女做一些決定時,卻反而遭到子女的排斥。如果我們了解孩子的需要﹝尤其是已經讀初中或高中的小孩﹞,我們會發現他們最重視的不是利害得失,而是他有沒有受尊重,他像不像個大人。所以父母親不妨讓子女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自己所愛的。

萬一子女的選擇,明明是錯的怎麼辦呢?若是父母親估計後果不致太嚴重﹝如影響身心健康或導致萬劫不復﹞的話,在此建議不妨也讓孩子去選擇,同時也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他選擇後種種的惡果。經由數次的選擇錯誤,而且承擔了惡果時,子女們將會慢慢學習如何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才會更加了解與父母親共同討論,或聽從父母親教訓的真正意義。

原則四多鼓勵小孩多發掘孩子的長處。

我們會發現若要訓斥小孩,先說出小孩優點後,我們的訓斥小孩比較容易接受。鼓勵經常是使子女改正缺點最佳的方法。

不一定只有子女有優點時才能鼓勵。子女沒有優點時父母也可以找出他的「特點」來誇獎。例如對於一個老是最後一名的小孩,我們不是嘲弄他,而是對他說:「孩子,爸爸實在很感動,因為你雖然考最後一名,仍然有勇氣每天準時上學。」,我們會發現這個孩子雖然成績老是殿後,但是他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永遠是在絕佳的狀況。受到鼓勵的小孩必然會有更多的良好表現來得到父母的欣賞與認同。

原則五父母親對子女的態度與意見應當一致。

對孩子最大的打擊不是責罵而是使他茫然無所從。當父母親對他各有不同的要求與意見時,孩子便會產生混淆、茫然,長時以往,則會使孩子畏縮、憤怒,甚至於錯亂。當父母親對他有共同的態度時,他才知道是非的標準,進而知道何去何從。

原則六撥出時間與子女相處。

我們極力的呼籲,父母每天應該與子女有親密的溝通,時間或許不必很長,但溝通的內容應不只限於行為的規範、成績的考核,或是為人處世的大道理,而應該是談心情、談感受、談電影、談宗教人生、談未來。

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孩子小時,讓我們多花些時間與他聊,否則等我們老時,不要怪孩子沒時間跟我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