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那遙遠的地方 ──順訪紐芬蘭

進欣


去那遙遠的地方
──順訪紐芬蘭

文/進欣

自從去年冰島歸來,從神之瀑布的命名來源,到哈爾格林姆教堂前的Leif Eriksson雕像,得知維京人(Viking)Leif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五百年,就已踏上北美洲大陸的Vinland ──今天的紐芬蘭(Newfoundland)。偶然的機會裡,我們踏上了加拿大──紐芬蘭探險之旅。

早在1534年,法國探險家Jacques Cartier已到過今天的Gaspe;1608年法國Samuel de Champlain建立Quebec City;2008年魁北克市慶祝四百周年紀念。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後,魁北克曾是英國殖民地。1867年,魁北克省、安大略省、 Nova Scotia(意指新蘇格蘭New Scotland)、New Brunswick組成加拿大邦聯(Canadian Confederation)。

從魁北克出發,先去拜訪該市地標:費爾蒙大酒店(Fairmont Le Chateau Frontenac)八層樓建築,1985年成為國家歷史地點之一。然後驅車到國會大廈(Hotel du Parliament)駐足觀賞,眺望遠方美景。導遊一面邊介紹魁市市區,一邊訴說生於西岸溫哥華的他,1999年後房價、生活費高漲,他被迫搬到東岸Quebec市定居的心路歷程……

上了遊輪,沿著聖羅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停留了兩個小港口:Baie-Comeau和Havre-Saint-Pierre。有一天在海上的航程,夜裡睡得不安穩,我被搖晃的地板搖醒,此時可以感覺到汪洋大海的波動──現代的遊輪設計,船隻航行非常安穩,內陸海道的小波小浪和外面海洋的大波浪起伏跌宕自是不同。乘長風,破萬里浪──不正是如此嗎?

翌晨,看到濃密的島嶼山林、平靜的海面,我們知道已經到了紐芬蘭的第一站:布魯克角(Corner Brook),甲板上層大家忙著拍攝船艘進站的沿途風光。碼頭旁已停有一艘MSC貨輪,正在卸下一個個的大貨櫃;我們的遊輪只能泊在海中,用接駁船(tender)把船客一批批送到對岸。

離預定的陸地遊還有一段時間,遊客在碼頭閒逛:每個小商店都是一家家文創產業,自己設計的畫作、首飾、手提包、擺設……,產品不重覆,各具特色。一般觀光區賣的紀念商品大同小異,反而沒什麼特色,這種個人工作室就不會出現那種情形,每次進門就是一個驚奇!

 
圖左:庫克船長雕像。圖中:聖登士坦大教堂(St. Dunstan's Basilica)。
圖右:Big Fiddle Market外面豎立著世界最大的提琴。
 

庫克船長紀念公園

Captain James Cook國家古蹟位於Crows Hill山上,從那眺望有無敵美景呈現眼前,遠方荷美遊輪靜靜地停在蔚藍的島嶼灣(Bay of Islands)海面,遠山綠林含笑不語,大地一片靜謐,只有飛鳥鳴叫。1763-1767年間英國探險家兼航海家庫克船長拿著四分儀來到此地做測量。

接著到大理石山(Marble Mountain)看五百年西洋杉(cedar tree),高五十英尺 ,寬四點五英尺;圖騰木(Heritage Tree)上刻有五十個人、物、景、事……敘述紐芬蘭和拉不多地區自古至今的歷史縮影。車子轉至某處山腳停下,往上看「山上老人頭像」(man in the mountain),可能需要一些想像力,導遊提供一張照片供旅客參考,加強識別。

回到船艙,收到船長致船客信,說明因熱帶風暴Earl影響,為眾人安全考量,取消St. Anthony和St. John's兩站,改赴1.愛德華王子島(Prince Edward Island)的夏洛特(Charlottetown)、2.新英格蘭省的雪梨(Sydney)。行程如此變動,可以想像旅客有多麼失望,因為離St. Anthony四十五分鐘車程的L'Anse aux Meadows── 一千年前的維京人Vikings遺址(1960年代才被發現),是許多人這趟旅遊的主要目的。這個多三天的行程收取更多費用,因為船行駛更遠更久。一般遊輪只做七天航程 (Canada / New England)就南下去哈利法克斯(Halifax)了。

計劃跟不上變化,船長說的話就是命令,他要為整艘船的乘客和員工安全負責。遊輪的航程視當地氣候、海象等情況做調整,這是事前的心理準備,預付的陸地遊費用也會自動退款。事後傳來新聞:風姐裙擺橫掃 St. John's,街道水災氾濫。還好我們搭的船早已轉向遠離暴風圈。

聖登士坦大教堂 St. Dunstan's Basilica

到了愛德華王子島的夏洛特鎮(Charlottetown),居民三萬多人。眾人漫步街頭、公園,來到地標之一的St. Dunstan's Basilica。早在1721年,法國宣教士已經來到 Charlottetown附近的Port la Joye成立小教會,以滿足法國殖民者的精神需要。1790年,神父MacEachern到來,讓愛德華王子島及其附近的羅馬天主教開枝散葉,蓬勃發展,他也成為該地區第一位主教。1816年,原始木頭教堂在此地建立,1843年改建擴充,以總主教St. Dunstan為名。1913年教堂毀於火燒,蘇格蘭建築師J.M. Hunter重新整建,並以紐約市聖派翠克天主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為靈感,佐以更好的材料和做工,超越原來的教堂。其後教宗(Pope)更賦與Basilica名稱,這在加拿大只有二十間教堂享有這個榮譽。

民族的熔爐 Whitney Pier Museum

下一個停靠點──雪梨(Sydney)位於卡普頓島(Cape Brenton Island),居民三萬人,1785年由英國人建立,1904年成為城市(city)。我們報名的精華遊(Highlight)帶著大家來到Whitney Pier早年的住宅區,二十世紀初期這裡建立鋼鐵廠(Sydney Steel Plant),曾經有多達三十五個國家的居民聚集,移民此間,形成民族的大熔爐(melting pot);後來又有煤礦開採,但是鋼鐵廠關閉後群眾逐漸遷出,現已不復當年熱鬧景象。當初百家爭鳴的各式教堂:1. 1919年建立的Temple Sons of Israel (55 Whitney Ave.)是目前仍活躍的猶太教會堂;2. Ukrainian Catholic Parish此烏克蘭教堂成立於1912年,是加拿大東部蒙特婁Montreal以外最大會所;3. Saint Theresa's Roman Catholic Church位在381 Whitney Ave. ;4. Holy Redeemer Parish(1135 Victoria Rd.)一棟棟的建築物訴說著過往的生活故事。一間以色列人的會堂如今成為博物館(Whitney Pier Historical Museum),裡面的收藏物件,細數當年的歷史紀錄。時代的洪流滾滾,曾經已是過往的痕跡……

眾多教堂中,聖公會教堂(St. George's Anglican Church)建於1785-1791,於1784至1820殖民時期見證了英國基督教復興(English Christianity),兩百二十年來為居民做禮拜之處,是雪梨最古老的建築物,她的 Gothic Revival式建築已完整修復,並註冊為當地歷史地點,附設墓園,為早期居民和當地仕紳永眠之處。

碼頭另一端,Big Fiddle Market外面豎立著世界最大的小提琴:十七公尺高,重達八公噸,背後是Joan Harris Cruise Pavilion大型室內展覽場地,亦可開音樂會。當我還在想像如何撥弄一下小提琴弦弓,撥彈一首小人物狂想曲時,龐然大物的海洋巨獸已悄然啟動,漸行漸遠,棕紅色樂器終究成了一個點,在夕陽餘暉中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