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提醒 十件事影響壽命
8/12/2020


美國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提醒 十件事影響壽命

  在影響壽命的各種因素中,遺傳和疾病一直排在前列,這也是各國研究的重點方向。《美國科學院院報》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卻另闢蹊徑,將關注點放在了社會、經濟、心理及其他一些行為因素的作用上。其結果顯示,在研究納入的57種社會行為因素中,有10個最易影響壽命。

  美國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採集了來自美國健康與退休研究(HRS)1992年至2008年間的超過1.36萬名成年人的資料,參與者年齡從50歲到104歲不等,平均年齡為69.3歲。在對2008年~2014年死亡的參與者進行獨立因素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按照影響力大小排序,最可能導致折壽的10個因素分別為:目前仍有吸煙習慣、有離婚史、有酒精濫用史、近期出現財政困難、曾經失業、曾有吸煙史、生活滿意度低、不結婚、曾因吃不飽領取救濟款、負面情緒嚴重。

  有吸煙習慣。吸煙被公認為是最大的死亡率預測指標之一。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系教授鈕文異表示,煙草中含有的尼古丁、苯、丙酮、一氧化碳和亞硝胺等有害物質可引起多種疾病,如癌症、呼吸系統疾病和血管疾病等。2013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與從未吸煙的人相比,吸煙者的預期壽命縮短了10年以上,其中,女性預期壽命減少11年,男性預期壽命減少12年。

  有離婚史。新研究顯示,家庭婚姻不幸福與早亡風險的增加有密切關係,增幅約為3.1%,高居所有研究納入指標的第二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侃說,一對夫妻選擇離婚,說明他們曾經歷家庭不睦,甚至可能因此長時間處於焦躁不安、發怒、緊張等心理狀態。這會引發身體的應激反應,以致免疫系統受到抑制,心血管系統受到損傷。發表在《行為醫學年鑒》上的一項針對英國50歲以上人群資料的分析研究發現,離婚總體上與健康狀況較差有關。其主要作者、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凱爾·布拉薩說,離婚者更易出現吸煙和運動減少的行為改變,這可能是當夫妻關係結束時,人們失去了對健康行為的控制。因此,為那些經歷過分離的人提供干預,將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健康狀況。

  有酒精濫用史。少量飲酒對健康有益還是有害,尚無一致說法。比如,過去認為適量飲酒對身體有益,2018年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則表明,酒精的安全劑量為0,也就是說,只要飲酒就對健康有害。目前學界公認的是,濫用酒精或酗酒必然會損害健康。每週攝入酒精100克(相當於3升左右啤酒)以上,就會增加死亡風險。從40歲開始每週飲用100~200克、200~350克和超過350克酒精的人,預期壽命大約分別降低6個月、1~2年和4~5年。

  近期出現財政困難。糟糕的財務狀況(包括財務困難或財富突然大幅減少)可能導致死亡風險增加2.3%。張侃認為,這應該與經濟緊張造成的心理壓力增加有關。但如果並非長期經受此類壓力,在財務狀況好轉後,不良影響也可慢慢降低。

  曾經失業。失業造成的直接心理影響是自感社會地位不穩、缺乏社會支持,其引發的焦慮情緒可能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若失業後出現入不敷出的經濟狀態,也可能打亂一個人的正常生活,給身體埋下健康隱患。2013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公室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共同進行了一項涉及50個國家、歷時3年多的深入調查,重點研究了就業率、貧困率等經濟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報告稱,既沒有在校讀書,又沒有工作的青年人群體,出現慢性病、抑鬱甚至自殺的風險都較高。

  曾有吸煙史。加拿大研究人員2013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網路版上刊文稱,他們分析了超過20萬名美國人的資料後發現,吸煙會使一個人的壽命平均縮短10年,但在35歲~44歲戒煙的人平均能挽回9年壽命,在45歲~54歲戒煙能挽回6年壽命,而在55歲~64歲戒煙則能挽回4年壽命。該研究的負責人普拉巴特·賈阿說,儘早戒煙可以讓吸煙者的預期壽命接近那些從不吸煙的人,但煙民早亡的風險依然比不抽煙的人高,只不過低於不願戒煙的人而已。

  生活滿意度低。美國查普曼大學在201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50歲以上的成年人對生活滿意度越高,其死亡風險就越低;生活滿意度較低的人,一旦遭遇離婚、失業等變故,令生活滿意度再度降低,就會增加其死亡風險。查普曼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茱莉婭·伯姆稱,生活滿意度在一段時間內通常是相對穩定的,但它會隨著生活狀況的變化而變化,有些人可能很快就適應新形勢,有些人則不能。當人們反復遭遇令人受挫、痛苦的生活事件時,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就會下降,這種波動對生活滿意度較低者的壽命是極其有害的。

  不結婚。2019年,《美國流行病學雜誌》刊登了一項針對90項相關研究進行的薈萃分析成果,其結果顯示,單身女性比已婚女性的壽命平均減少了7~15年;單身男性比結婚男性的壽命,平均減少了8~17年。負責此研究的大衛·羅爾斯教授解釋說,單身者之所以比擁有伴侶的人壽命短,是因為周邊的家庭支援和社會支持等相對較少,缺少相互督促、相互照顧的人。不過,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行為科學教授保羅·多蘭在《敘事改變人生》一書中提到的一項幸福感調查顯示,已婚人士並沒有比未婚人士更幸福。因此,相比較婚姻不幸福的已婚者而言,未婚人士的健康狀況可能還更好。

  曾因吃不飽領取救濟款。飲食與壽命息息相關,如果因為沒錢,無法保證正常規律飲食,導致營養攝入不足,必然會令健康狀況下降。鈕文異說,健康的飲食首先要保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並合理搭配動物性食物,在確保蛋白質、熱量足夠的前提下,還應做到低鹽低脂,注重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元素的合理攝入。

  負面情緒嚴重。負面情緒重的人,通常傾向於在生活中看到並感受到更多的負面事件。美國一位精神病學家在一項長達25年的“人格與心臟關係”跟蹤調查中發現,相比較心胸狹隘、名利心重、敵視情緒強的人,心胸開闊、助人為樂、性格隨和者的早亡風險要低出數倍;而在心臟病的發病率上,前者則高達後者的5倍。張侃提醒,保持心緒放鬆,主動尋求積極事件影響,才能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促進健康。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運動學學院助理教授、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埃利·普特曼說,資料顯示,相比較75歲以上人群,上述社會行為因素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在75歲以下人群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針對這部分人群,若能從社會層面給予良性干預,比如對失業者或經濟困難者做好補助救助,或許能對降低死亡風險產生積極影響。

  鈕文異提醒,大多數人都曾經或可能處於上述10種社會行為中,無需對該結果太過焦慮,但也應儘量減少這些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如主動戒煙限酒、保持健康飲食習慣、保持心情愉悅等,只要開始改變,任何時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