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要警惕心梗
3/20/2020


年輕人也要警惕心梗

  11月27日淩晨,35歲的臺灣藝人高以翔在節目錄製過程中暈倒,搶救無效去世,醫院宣佈為心源性猝死。11月20日下午,新華社國際部專稿中心主任、高級編輯徐勇在辦公室因突發大面積心梗去世,享年56歲。11月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麻醉科醫師蔣金健被發現心臟驟停,搶救無效不幸離世,年僅30歲……近日連續發生的多起猝死事件,讓人在惋惜之餘也深感意外。正值壯年、愛好健身且身體未察覺有明顯不適的“健康人”,為何會猝死呢?

猝死呈現年輕化趨勢

  在人們的觀念中,老年人是猝死的高危人群;但近年來,中青年人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不少網友感慨:好端端的人,怎麼年紀輕輕就突然“走了”!

  “‘好端端’只是外表看起來健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急診危重症中心主任醫師賀曉楠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發病後24小時內,特別是6小時內死亡者,都稱為猝死。賀曉楠表示,猝死者通常是在內因和外因的綜合作用下,突然或意外發生的非暴力性死亡。外因包括熬夜、喝酒、過勞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社會環境因素;內因主要與心臟疾病相關,如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等。從病因來說,猝死分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兩種,心源性猝死約占總猝死人數的80%~90%。

  賀曉楠表示,猝死正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一些調查也顯示,我國中青年人心血管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今年11月,阜外醫院高潤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發表的最新中國心衰流行病調查顯示,我國大於35歲的居民中,心衰患病率為1.3%。對比2000年的全國調查結果,心衰患病率較15年前增加了44%。今年1月出爐的《中國中青年心腦血管健康白皮書》也顯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趨勢明顯,20~29歲的患病/高風險人群占比已達到15.3%。

預防猝死,護心是關鍵

  “冠心病相關的猝死占總心源性猝死事件的80%~90%,預防猝死,預防和治療心臟相關疾病是關鍵。”賀曉楠告訴記者,健康的心臟好比一個正常工作的機房,有門(心臟瓣膜)、電線(心臟傳導系統)、水管(血管)等。心律失常就好比電線出了毛病,而冠心病是水管堵了,瓣膜病是房門破了,房缺、室缺則是牆壞了。患有心臟相關疾病的人,就相當於房間的某個部位已受損,在一定外因的誘導下,機房會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停止工作,進而引發心源性猝死。

  賀曉楠表示,寒冷、熬夜、運動只是一些心源性猝死事件發生的誘因,心臟相關基礎疾病才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決定性因素。這些誘因會導致包括交感神經興奮、血壓變化和血管痙攣等一系列改變,加重相關心臟疾病,導致猝死發生。即使一些經常運動或身體素質很好的人,也可能患有相對隱蔽的心臟疾病。

  “有了心臟疾病,也不一定會發生猝死。”賀曉楠表示,誘發心源性猝死的因素非常多,除了寒冷、熬夜、運動因素外,還有心情激動、酗酒、吸煙、暴飲暴食、過勞等不良生活方式和社會環境因素。猝死往往是病因和誘因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有動脈硬化基礎疾病的人,情緒波動較大時,可能會導致血管斑塊破裂,或血小板迅速聚集導致血管狹窄或堵塞,引發猝死。

  非心源性猝死往往是其他疾病所導致,比較常見的是肺栓塞,還有重症哮喘、張力性氣胸和睡眠性呼吸暫停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的腦幹出血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此外,一些家族遺傳病、重症胰腺炎、喹諾酮類藥物或嚴重感染等也可能會導致非心源性猝死。

這些信號尤其需要警惕

  猝死看似突發,實則有跡可循,並非完全不可預防,多數患者發病前1~2周就會有蛛絲馬跡。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急診科副教授王愛民提醒,出現以下5個信號時,需高度警惕。1.與活動相關的胸痛。如果症狀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時加重,休息後緩解,可能為心絞痛發作,要警惕發生急性心梗猝死。有的患者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的胸痛表現,可能是胸悶難受、肩膀疼、後背疼、胃疼、牙疼等。2.不明原因的症狀改變。若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出現症狀發作次數增多、症狀加重、不易緩解等,要高度警惕心梗。比如以前吃1片藥可緩解症狀,現在吃2片也不管用,以前休息5分鐘就好,現在要休息更長時間等。3.毫無徵兆的心慌胸悶。沒有心臟病的人突然出現胸悶、心慌、不明原因的難受;不活動時也憋悶、喘氣困難;每天規律胸痛,比如吃飯後、睡覺前等,也要懷疑可能是心肌缺血,要及早檢查治療。4.頭暈乏力、心慌。熬夜後出現頭暈、乏力、心慌等表現,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心血管、神經系統在呼救。5.黑懵、暈厥。心臟病患者出現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儘快去醫院查明病因。

  賀曉楠表示,導致猝死的疾病中,冠心病相關疾病占比最大,需要做好預防,建議做到以下幾點:1.防止動脈斑塊形成,主要是預防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要保持科學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戒煙限酒,以延緩動脈斑塊的形成。2.防止斑塊破裂,如果患者血管有了斑塊,需要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上,按時服用調血脂藥物,定期去醫院檢查。3.防止室顫發生,發生急性冠脈綜合征時,要讓患者安靜、鎮靜和就地休息,並及時撥打急救電話。

  心肺復蘇是救治發生急性事件患者的有效方法。然而有統計資料顯示,由於我國民眾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識和基本技能,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極低,僅為不足1%,大多數患者沒等送到醫院就已經死亡。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教授李傳昶提醒,患者發病的4分鐘內是“搶救黃金期”,因為當心臟驟停時,大腦皮層耐受缺氧時間僅為4分鐘,隨後皮層細胞會開始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和死亡。因此,現場第一目擊者的急救知識、技能和行為意義重大,必須在4分鐘內按照以下程式進行心肺復蘇:呼喚確認患者意識,撥打120,胸外按壓,打開呼吸道,人工呼吸兩次,電擊除顫。待醫護人員趕到,配合救治。若確認是心梗,目擊者或家人要儘快簽字手術,千萬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再商量一會兒”“找熟人”上。此外,受訪專家共同呼籲,我國的公共場合應更普遍地設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建議相關機構開展更廣泛培訓,讓更多人掌握心肺復蘇技能以及AED使用方法,以應對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