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著吃飯,會有“後遺症”
5/10/2019



逼著吃飯,會有“後遺症”


 孩子吃飯問題,是不少家庭的苦惱。但不好好吃飯,靠“逼”和“追”絕不是解決方法,甚至帶來一些“後遺症”。

 

  吃飯需要條件。“吃”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孩子餓了就會吃,如果父母長期強迫孩子吃飯,孩子便會形成心理依賴,需要被動吃飯:不喂不強迫便不吃、飯菜不可口就抗拒、父母不買玩具就不吃等。

 

  厭食。孩子不吃飯,家長從哄騙到大聲斥責,吃飯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負面情緒,這些壞情緒會讓孩子厭惡吃飯,甚至產生厭食。相反,如果孩子吃飯時總是感受到愉悅情緒,就會懂得享受美味食物,心理上便會有“吃飯,就是很開心”的印象,這樣的孩子不容易挑食,也更容易接受新食物。

 

  因此,家長應摒除“強喂”思維,不少父母認為小孩和成人的飯量差不多,而且在成長發育期,要多吃。事實上,幼兒的胃神經系統尚在發育中,有早晚之分,這也是幼兒大都不容易有空腹感和飽腹感的原因。另外,孩子食欲的大小也與遺傳關係密切,非要勉強食欲不強的孩子吃東西,反而更降低他的食欲。另外,為讓孩子多吃飯,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也不對。孩子對零食的欲望長期被壓抑,總有一天會爆發。在孩童時期沒有被滿足的事情,成年以後會更加渴望甚至變本加厲。

 

  在吃飯這件事上,大多數家長首先要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其自然,從食物的色香味、更新菜式等方法激發孩子對食物的欲望,同時增加孩子的活動量。適當滿足孩子對零食的需求,等他得到滿足後,對零食也就沒那麼執著了。如果孩子不愛吃蘋果,但他吃梨、柳丁、西瓜、柚子、草莓,這只是“偏好”問題,這些品種水果完全可以代替蘋果,沒必要威逼孩子一定要吃蘋果。吃飯雖是小事情,也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他的“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