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在日本曾經是奢侈品
2/26/2020


稻米,在日本曾經是奢侈品

  說起品質大米,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大米。既有“煮飯仙人”村嶋孟,匠心50年只為煮好一鍋米飯;又有飯團塞一顆酸梅,米飯滴幾滴醬油、打一顆生雞蛋的尋常飲食。對日本人來說,一碗好米飯就是人間美味。他們對稻米的這份虔誠,讓人不禁疑惑,“難道從古至今,稻米一直影響著日本人嗎?”其實不然。

  19世紀末,瑞士植物學家阿方斯·德康多爾、前蘇聯學者尼古拉·瓦維洛夫都曾大力鼓吹“水稻起源於印度”,國際上也一度以此作為定論。但1987年,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中,挖出約150噸稻殼,比印度早了好幾千年;1999年,我國江西萬年仙人洞發現了約1.2萬年前的水稻細胞“植矽體”化石。這表明,早在1萬年前,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開始耕種“野生水稻”,讓世界承認水稻起源於中國。當時種植的水稻還在“野蠻生長”,逐漸馴化的過程中,人類社會也從採集、狩獵變成耕地、種田的生活;在約距今4000~6000年間,“種水稻”已經完全取代了採集狩獵。這也代表著,當時的人們不在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而是有了固定的住所和種植的土地。

  據考證,大約在西元前三世紀前後的日本繩紋文化後期,日本人還要去采果子、捕獸禽、撈海魚,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直到這時,水稻由東亞大陸傳至日本九州一帶。因當地氣候、溫度、雨量與我國江南地區十分相似,適宜種植水稻;但因丘陵地帶眾多,可供種植的土地少,產量也小,稻米算“奢侈品”,沒能成為平民百姓飯桌上的食物。日本江戶時代(我國明清時代)民謠中的“早稻米,泥鰍湯”,說出了當時日本人民的理想生活。後來,通過學習種植技術,日本稻米產量增加,米飯慢慢進入尋常人家,飲食也開始“以米為中心”。在他們的飯桌上,米飯叫“禦飯”,“禦”曾是專用于天皇的敬語,可見稻米的神聖地位。如今,稻米有著各種各樣的料理形式,比如鏡餅(年糕)、壽司、飯團。

  山東大學營養學教授、中國營養學會理事藺新英表示,稻米谷皮富含纖維,促進胃腸蠕動,胚芽富含蛋白質、B族維生素等,胚乳主要含碳水化合物,為人體供能。但如今,擺上餐桌的大米通常經過大量加工,去除了谷皮和胚芽,營養價值大打折扣。從營養角度來講,為了不讓大米流失更多營養,大家最好不要反復淘洗或搓洗大米,否則維生素更多被“洗掉了”。此外,米飯雖好,但也不能貪多。單純的白米飯非常容易消化,易導致餐後血糖迅速上升。煮大米粥或蒸米飯時,可以加上部分糙米或其他粗糧,比如小米、高粱、玉米、綠豆、燕麥、薏米等,粗細搭配,營養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