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陳馮富珍執掌世衛所想到的

曾慶華
11/11/2006


陳馮富珍順利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說明中國在外交上的實力,顯示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正日漸增強;同時,代表了中華民族己走出二百年前,列強欺辱的景況;在這種西方文明的擴張景況下,餘其說是西方政治、軍事對中國的衝擊,還不如說是文化、宗教對中華文明的衝擊,使我們不自禁想起西方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情形。
 
二百年前的基督新教,藉著船堅砲利之下,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更因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得到了宗教自由傳播的保護大批的西方傳教士進入了中國;自基督教第一位入華宣教士馬禮遜一八零七年九月進入廣州宣教開啟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的新頁。
 
其實,在這之前,於唐太宗之時,基督教即傳入中國,當時稱之為景教,曾有「法流十道,寺滿百城」之盛況;因武宗之禍而中斷,僅存「大秦景教碑」留世。元朝之時,基督教隨蒙古大軍駐進中原,與當時羅馬教廷有互派使節之實,因戰亂中斷。明末耶穌會利瑪竇,重開傳教大門,因「禮儀之爭」,清康熙帝頒禁教令而中斷。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三次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手段是和平的,在文化上是一種對話、傾聽,甚至採取融合的方式;用佛教的語言、穿儒服,介紹西洋文化為手段,深受民眾與皇室、達官貴族的歡迎。對中西文化的交流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近代,四次基督教的傳入時,中國是處在一種委屈、被壓迫的境界中,加上一些不肖的傳教士為虎作倀,如為東印度公司翻譯者有之,為不平等條約作出貢獻者有之,鄙視中華文化者有之,袒護教民、欺壓鄰里者有之…….等等,無數罪行;激起了十九世紀的連連「教案」,以及二十世紀初的「非基督徒運動」。

為什麼會有這些衝突呢?答案是「文化」使然。
 
因為,「人」是受文化影響而塑造的。人是可以接受任何文化,而改變個人氣質;一旦在一種文化中成長,久而久之就會被其文化定型,對外來文化,就會產生排斥的現象。
 
所以,「人」是以文化為依歸,惟有在自我的文化中才能體現出主體的意識,主體的利益,主體的活動的表現,作為與其他文化的一種區隔;而宗教正是文化主體意識活動的一種展現方式。
 
從文化的表徵上發現,西方傳教士所關心的是向落後的中國傳播福音,推廣西方文化;而中國盼望的是吸取西方科技、富國強兵。可見,不同文化下成長的個體,都是將自我文化為世界的中心,站在自我文化的立場去考慮文化主體的利益。
 
這種中西文化的南轅北轍的實況,引起了中西雙方的不能互相理解。偏偏西方傳教士,對待中國文化存有相當的偏見,總認為基督福音可以改造中國文化;但從文化的角度上而言:這是一條行不通的死胡同,因為文化是不能移殖的,文化只能在對話之中加以融合。從文化的意義上而言:近代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傳播基督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直接撞擊。因此,於其說是「傳教衝突」,還不如說是「文明衝突」。綜觀而言:近代中國基督教的傳播史,可以說是一場文明衝突的紀錄史。我們再次談論這段歷史,讓我們在認識文明衝突上具有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
 

    總之,陳馮富珍執掌世衛的當下,我們更應該真切的反思,在文明的衝突下,體到文化只有差異之分、沒有高下之分的,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學習如何通過對話、傾聽、交流,使得各文化之間能更和諧的相處,促進世界在互助互利的合作下更和平。